发展/智慧城市
为规范和引领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2013年1月2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将达800亿元。
根据《全球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前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已有311个地级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其中158个数字城市已经建成并在60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最新启动了100多个数字县域建设和3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2013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每年将选择10个左右城市进行试点,每个试点项目建设周期为2至3年,经费总投入不少于3600万元。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尽享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数字生活等所带来的便捷服务,“智慧城市”时代即将到来。
定义/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强调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构建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城市可持续创新生态。北京工商大学季铸教授认为,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基本坐标,以物理设备、电脑网络、人脑智慧为基本框架,以智能政府、智能经济、智能社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城市形态。智慧城市通过在人力和社会资本,以及在交通和信息通讯基础设置上的投资来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和高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参与式的管理对上面的资源及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一些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城市也越来越突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比如欧盟启动了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Living Lab计划,致力于围绕市民需求将城市建设为各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创新空间,比如维也纳大学对城市体系评价的六个指标,即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六个方面。
理念起源/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这一理念,此前类似的概念还有数字城市等。2008年11月,恰逢2007年-2012年环球金融危机伊始,IBM在美国纽约发布的《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主题报告所提出的“智慧地球”,即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
具体地说,“智慧”的理念就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的状态,通过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交通系统、建筑物和油气管道等生产生活系统的各种物体中,使其形成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联,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即可实现。此后这一理念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作为应对金融海啸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发展智慧城市被认为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
基于国际上的智慧城市研究和实践,“智慧”的理念被解读为不仅仅是智能,即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在于人体智慧的充分参与。推动智慧城市形成的两股力量,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形成的开放城市创新生态。一个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另一个则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庆国教授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是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
特征/智慧城市
在IBM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智慧城市基本特征的界定是: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等四方面。即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对接融合,政府、企业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城市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
《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强调智慧城市不仅强调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强调以人为本、协同、开放、用户参与的创新2.0,将智慧城市定义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
智慧城市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塑造城市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价值,实现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城市的四大特征被总结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亦有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应该体现在维也纳大学评价欧洲大中城市的六个指标,即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六个方面。
建设/智慧城市
战略思考
国务院参事、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表示,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要实现两大最基本的革命:一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流动方式和公共服务的巨大变革;二是政府决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的革命性进展。
战略要点
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要点主要在于五个方面:
一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
二是基础框架的布设、融合、标准;
三是数字生产、数字流通、数字分配、数字消费建设;
四是全方位物联网、监测网、计量网建设;
五是市政管理与家庭智能生活建设。
中国现状/智慧城市
截至2011年底,中国有154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规划投入建设资金超过1.5万亿人民币。但是,真正能够体现智慧城市内涵,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最基础内容的,一个也没有看到。
2012年12月,中国工程院组织起草并发布的《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将智能城市列为中国面向2030年的30个重大工程科技专项之一。
我国智慧城市规模
具产业洞察网了解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从智能安防到智能电网,从二维码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物联网正四处开花,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专家指出,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配套的完善,在未来几年,技术与标准国产化、运营与管理体系化、产业草根化将成为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三大趋势。[6]
2013年4月10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组织的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编织培训会在京举行。来自会上提供的信息显示:继国开行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后,又有两家商业银行作出承诺,表示将提供不低于国开行的授信额度,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另有其他投资机构也在4月初签订了2000亿元的投资额度。粗略估计,相关投资或将超过4400亿元。
“智慧城市”建设进入高峰期。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也使得城市面临着可持续发展问题。下一个阶段的“城镇化”建设需要走“精细化管理”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智慧城市”由此应运而生。“智慧城市”是指利用领先的信息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据产业洞察网分析师预测,到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的IT投入预计可达到1700多亿元的规模。
技术发展
2013年初,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出台《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技术指南》,正式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及试点工作。目前,各城市进行了市域范围高质量、高分辨率的航空摄影,获取了高分辨率的航天影像,处理了城市多尺度、多类型、多时相的海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立了一大批规范、完善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搭建了面向政府和公众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实现了地理信息与城市其他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和人文信息的互联互通与整合集成,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利用,避免了各部门的重复建设,解决了城市建设中的重复投入等问题。同时,还研制了30余项国家标准和10余项行业标准,形成了数字城市建设完整的标准体系,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以MapGIS、SuperMap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部分功能和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